2008年12月10日星期三

回顾2004:钟爱《十面埋伏》

分别在8月1日和8月7日这两天观赏《十面埋伏》 。可能对张艺谋导演情有独钟,虽然一些影评人对他的这部“中国票房最高电影”大感失望,但是我依然在行动上特别支持了他,投给他两张票。
看毕《十面埋伏》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,第一次我写电影观后感非常认真,因为想要为张导演(其实是自己)说说公道的话。

由于评论篇幅长,所以和大家分享原文节选:

1.
张艺谋的时尚电影
看完《十面埋伏》,使我很容易就和张艺谋导演的前一部电影《英雄》作比较。两者的风格和题材虽然相近,但是内容越显庸俗,不像他早期的电影中探讨艺术和中国文化的精神。

《十面埋伏》在我的印象里是大胆的、印着鲜明色彩的衬衫、华丽的建筑和装饰等,不折不扣的张氏电影美学,但是还有多了时尚和大胆的风格。如果用一位时尚人物形容现在的张艺谋,我想到的是已经去世的“最后的流行皇帝”——凡赛斯(GianniVersace),因为他设计的时装穿在超级模特儿身上,让报纸和电视接受了流行时尚。(1)

张艺谋电影的美感经验和美学
张艺谋是最我喜欢的中国第五代导演。他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。每一次观赏他的电影,都能够深深体会电影形式和内涵的美感,所以我不排斥他有深厚的美学修养。我于中学时期,观赏《黄土地》(陈凯歌导演、张艺谋摄影, 1984年作品),那种观影经验的震撼魅力和愉悦,激发我不断从书籍和中外电影中汲取电影美学的涵养。

另一位影响我对美感经验的认识的启蒙老师是中国已故美学大师-朱光潜先生。我自大学第一年阅读了他的《谈美》(2),对此书第一章《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-实用的、科学的、美感的》印象最深刻 《谈美》第一次带我探索美的意义和美学领域,提高了我对任何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趣味,换句话说,我学会以一种审美心理欣赏电影及艺术。

2. 艺术电影走向商业的现代化模式
观赏过张艺谋的早期的电影,例如:80年代的《黄土地》《老井》《红高粱》,90年代的《菊豆》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《活着》等,电影主题一贯都以民族性的艺术(艺术)和宏观的文化使命、精神(内涵)和他的某些观众产生互动(共鸣)。但是,到了《摇啊摇,摇到外婆桥》(1995年),是个不折不扣的商业作品。(3)

张艺谋的商业企图,明显地开始对准国际市场,例如:2000年的《幸福时光》和2002年的《英雄》正如影评人伟富说:“《英雄》舍弃以小博大的拍摄理念,从小品走向大制作,是实践其大理念,要更多观众看张艺谋的电影”。(4)

《十面埋伏》画面的精致和豪华(夸张),武打场面的淋漓痛快结合了眩目的电脑效果,是策略性的时尚元素。大部分的观众就像中了时尚的符咒一样,蜂拥买票入场。说真的,《十面埋伏》能够攀上中国票房最高电影的殊荣和大马八月份电影排行榜(5)第二位,也是归功于《英雄》宣传造势的成功。虽然很多人都指《英雄》美得失真,但是更多观众会对张艺谋的电影抱着期望。(6)

《十面埋伏》纯粹是一部商业电影,这是导演和编剧(王斌)也亲口承认的事实(7)。我见一些国内观众对《英雄》和《十面埋伏》产生极端的两种反应,评论文章也是褒贬不一。我认为这样一部时尚的商业电影,从时代背景的审美角度欣赏它,是典型的张氏电影美学结合时尚的艺术,这种时尚元素将带领更多观众走向全新的电影体验。这会不会是21世纪的电影模式呢?


注释:
1. (《GianniVersace最后的流行皇帝-凡赛斯》1998年出版,lowriTurner著(p.50-51,p.107)。)
2. 朱光潜
,《谈美》
3. <电影革命的过去和未来-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运动之后>《风云际会-与当代 中国电影对话》
4. 谭伟雄主编,<英雄(前传)-张艺谋永远的英雄个性>,《影火虫》(马来西亚:声色男女电影俱乐部出版,2003),页5。
5. 《中国报》
6. 《影火虫》
7. (《看电影》第232期)

*电影资料来自维基百科aNobii

(注:“从美学角度和现代审美心理解读《十面埋伏》的时尚符咒”收录在《私影地盘》)

* 摘于2004年8月12日剪报笔记/重写

没有评论: